English

重要新闻


    城市作为生产生活行为最主要的聚集地,主导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其中,如何提升城市韧性,降低自然和社会灾害的负面影响成为了重要内容之一。日前,《美高梅》(以下简称《美高梅》)中提到要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

    当前,如何重建城市与自然相适应的空间格局?基于自然的城市生态韧性应如何体现?城市韧性提升对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哪些影响?对此,中国环境报记者专访了美高梅教授俞孔坚。



中国环境报:此前,《美高梅》中提到要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国务院印发的《美高梅》部署的4大任务之一就是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对此,您认为当前着重强调“城市韧性”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俞孔坚: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多变,包括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自然灾害频发、资源短缺以及人口密集带来的社会风险。美高梅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升城市的韧性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所美高梅在。

首先,强调“城市韧性”,意味着我们必须让城市具备更强的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特别是美高梅在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面前。通过优化城市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基于自然的生态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的防灾抗灾能力,我们能够显著减少极端事件对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的冲击。通过建立一个更具弹性的城市体系,我们可以更从容地应对洪涝、热岛等气候变化引发的事件,并确保城市能够美高梅在灾后迅速恢复运转。

其次,城市韧性的提升与城市更新是密不可分的。美高梅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引入绿色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配置,来提升城市的生态韧性和社会韧性。比如,通过海绵城市等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的微气候,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更重要的是,强调“城市韧性”体现了我们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城市韧性的提升本质上是为了保障每一个居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提升。美高梅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确保城市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是实现以人为本、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城镇化的核心所美高梅在。


中国环境报:“城市韧性”中,基于自然的生态韧性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自然生态的利用相比于传统的工程设施具有怎么样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俞孔坚:“城市韧性”中基于自然的生态韧性具有独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这使其美高梅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提升城市韧性方面具备传统工程设施无法替代的优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通过整合生态系统的多重功能,不仅提供了单一的工程手段难以实现的综合生态系统服务,还能长期为可持续地应对环境变化和社会需求提供保障。

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大特点美高梅在于其系统性和全面性。相较于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系统能够同时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兼有减缓与适应双重功能,不仅能够美高梅在短期内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还能长期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例如,城市中的湿地、森林和绿地不仅可以缓解洪水、干旱和热岛效应,还能通过碳汇功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增加城市的绿地和水体,既能吸收和存储雨水,减缓内涝问题,又能美高梅在干旱时释放水分,净化水质,滋育生境,帮助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减少城市维护开支。

利用生态的力量,我们可以实现更生态宜居、高效、富有魅力、和更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因此,美高梅在提升城市韧性的过程中,基于自然的生态韧性不仅是必要,更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环境报:如今,美高梅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中,多个城市已经印发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也有很多城市已经开始着手相关城市改造行动。美高梅在您看来,城市建设应当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美高梅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重点方面需要注意?

俞孔坚:城市建设中要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美高梅在“减缓”“适应”和“社会变革”这三方面齐头并进。

其中,“减缓”是控制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首要步骤。当前,许多城市已经从能源结构调整、建筑节能改造、交通系统优化等方面采取了措施。然而,仅仅依靠减缓措施并不足以完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而“适应”,就是增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确保城市美高梅在面对气候灾害时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作。例如,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手段之一。同时,我也认为,海绵城市的理念不应仅局限于城市绿地和小范围,而应扩展到“海绵国土”和“海绵流域”的层面,甚至海绵地球。

美高梅在“海绵国土”的框架下,整个国家的自然环境和土地利用都需要统筹考虑,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生态化、高效调蓄与利用,减轻洪涝灾害的威胁,改善生态环境。“海绵流域”则要求将整个流域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基于自然协调上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增强流域的整体韧性。通过美高梅在更大范围内的实践,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国家整体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除此之外,我认为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还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即以绿色生活方式为核心的“社会变革”是必不可少的。这里包涵了教育、文化、政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策略。我想,社会改变的核心美高梅在于,它能够引导人们从根本上转变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中国环境报:您刚刚也提到了海绵城市,我们也知道您美高梅在过去30年来,一直深耕“海绵城市”和海绵国土的规划和工程实践领域。美高梅在您看来,“海绵城市”的建设为城市提升生态韧性带来了哪些经验?美高梅在当下全球范围内各种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下,“海绵城市”建设给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俞孔坚:“海绵城市”的建设为提升城市生态韧性提供了重要经验,其核心美高梅在于通过“源头分散渗蓄,过程减速消能,末端弹性适应,给水以空间”的策略,系统性地解决城市化带来的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面源污染和城市热岛及城市公共空间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策略通过恢复和强化自然的水文循环,使城市美高梅在面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挑战时,能够更有效地适应和减缓水灾害的影响。

美高梅在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海绵城市通过基于自然的雨水管理方式,大大增强了城市的防洪能力,弥补了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的局限性的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还通过综合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显著改善了城市微气候,有效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降低水土和污染水平,提供更多的休憩空间,使得城市更加宜居,全面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海南省海口市美舍河通过生态化的设计将灰色基础设施改造成富有韧性的绿色基础设施。(来源:俞孔坚)


中国环境报:美高梅在您看来,城市韧性提升、适应气候变化建设等工作的推进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您对今后相关建设工作有什么建议?

俞孔坚:美高梅在我看来,城市韧性提升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建设工作中的机遇,不仅体现美高梅在技术美高梅官网平台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也体现美高梅在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上。

首先,技术美高梅官网平台创新是一个重要的机遇。随着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绿色技术和解决方案应运而生,例如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技术的推广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美高梅官网平台创新。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还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创造大量的绿色就业机会。

其次,适应气候变化的建设工作也推动了社会治理模式的美高梅官网平台创新。韧性城市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和市民的密切合作。这种多方参与的治理模式有助于增强城市的整体适应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同时,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意识提升,也将推动更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的普及,形成一个更具韧性和适应力的社会。

对于未来的城市的建设工作,我认为,首先要继续深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不仅能够提供长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还能够增强城市美高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韧性。

其次,要强化规划和设计的前瞻性和灵活性。我们需要美高梅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预留足够的空间和弹性,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气候变化情境。

再次,要注重社会和文化的变革。美高梅在提升城市韧性的过程中,公众的意识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至关重要,包括价值观和审美观,出行方式、日常的衣食住行习惯。通过教育和宣传,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并积极参与到相关建设工作中来,这将为韧性城市的建设和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作者/中环报记者吕望舒

编辑/朱亮亮